如何炒作一種茶?當年臺灣茶商的那些騷操作
茶友網(wǎng)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一頭大象-普洱茶

如何炒作一種茶?當年臺灣茶商的那些騷操作

一種茶,原本默默無聞,如何讓它在幾年之內(nèi)做到全國爆紅,又如何讓它從幾百塊一斤的價格,飆升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一斤的?

沒錯,靠炒作!

炒作是那么容易的嗎?那可是硬橋硬馬的真本事,我們嶗山茶因為產(chǎn)量稀少,價格比較高,所以很多網(wǎng)友經(jīng)常在我文章和視頻下方留言,說嶗山茶價高不就是靠炒作嗎?咚咚你也別在那又拍又寫的,炒作什么?

一開始我沒什么反應,后來看多了,發(fā)現(xiàn)很多人都是這么認為的,我這心態(tài)有點炸:這些“炒作炒作”張口就來朋友們,你們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茶葉炒作嗎?天真了吧?今天咚咚我就跟大家詳細說說炒作茶葉的事。

炒作一種茶,比看戰(zhàn)爭大片還刺激,它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徐徐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驚心動魄,更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事:大莊家發(fā)了,了事拂身去,深藏錢與名;炒客們慘了,崩盤如山倒,一朝解放前。

全國最開始炒作的茶,就是普洱,后來有大紅袍、安化黑茶等等,而全國第一波茶葉炒作的始作俑者,就是一批臺灣茶商,他們的招數(shù)眼花繚亂,到如今還被經(jīng)常拿來用。

今天,咚咚就跟大家分享一下,炒作一種茶,都需要做些什么?

普洱茶:噩夢開始的地方

2004之前,知道普洱這種茶的人寥寥無幾,喝的人就更少了,原因很簡單,普洱作為邊銷茶,主要供給西藏等地區(qū)的牧民們喝,同時邊銷茶過去受國家管制,價格也一直上不去,云南又地處偏遠,內(nèi)地綠茶情節(jié)嚴重,別說普洱,就是紅茶也沒幾個人喝,再一看這粗枝大葉子做的茶,加工也粗糙,茶餅里還經(jīng)常夾雜著雞毛什么的,簡直下不了嘴。種茶也不掙錢,很多茶農(nóng)甚至把古茶樹都砍了,改種水果。

說起那幾年的普洱,可憐得能讓人掉淚。

但普洱茶在80年代就已經(jīng)在港臺地區(qū)開始流行起來,最初因為便宜又耐泡,普洱成為香港茶樓的寵兒,后來這批港臺茶商居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門道:隨著儲存時間的延長,普洱茶的味道竟然上去了,普洱的儲藏屬性被這幫人挖掘了出來,眾茶商歡呼:我的天,這不收藏價值就來了!

香港的茶館遍地都是

于是這撥人就開始在港臺地區(qū)炒作普洱老茶,那幾年確實弄得挺紅火,但炒作注定長不了,更何況臺灣香港才多點人,發(fā)展得又比較早,已經(jīng)被各種營銷手段教育過好幾輪了,都精得跟猴似的,所以沒幾年功夫,大規(guī)模普洱炒作就在港臺地區(qū)歇菜了。

于是臺灣人盯上了大陸。大陸這個時候是個什么情況?剛加入WTO,第一波人也富起來了,但錢袋子鼓了,卻沒見過什么大陣仗,屬于“人傻、錢多”的階段,那是真·土豪,這不正是人家下手的機會嗎?

阿哥,阿叔,速來!

炒作第一招:打文化牌

在中國,一種茶要想成為名茶,必須征服一類人——精英階層,而且最好是皇帝,靠這些人帶貨是最便捷的路數(shù)。只有這群人說好,這茶葉才能出名,全國人民才能效仿精英們?nèi)ズ?,古往今來皆是如此,龍井、碧螺春、茉莉花、金駿眉不都是這樣火的嗎?

正因如此,茶葉必須具有文化屬性,才能入得了精英階層的法眼,要不然這群人聚在一起喝茶的時候,咽了湯之后就只能大眼瞪小眼了,頂多說句:這茶不錯。

那能行嗎?那不得瞎扯兩句,顯得自己有知識,有品位,有票子嗎?

來,小王,喝了這杯82年的普洱,然后給我寫個喝后感

所以這第一招,就必須凸顯茶葉的文化屬性,越古老越好,越高大上越好。

臺灣人炒作普洱茶的第一步,就同時打了兩張文化牌,搞了個大陣仗:在2005年的時候,上演了一出“馬幫進京送貢茶”的好戲。

2005年5月1日,一支由120匹馬、43名趕馬人、20多名管理和后勤人員組成的馬隊,從云南向北京進發(fā),打著旗號是:“云南普洱·瑞貢京城”。

2005年馬幫進京的空前盛況 

整整5個月,大小活動相互配合,馬幫一路北上,引起全國各地媒體的關注,成為當年最火的事件之一,一路走一路曝光,賺足了全國人民的眼球。

為什么是兩張文化牌:第一張講的是茶馬古道,凸顯了普洱茶的歷史屬性;第二張是貢茶,講的是普洱茶的高貴身份,乾隆爺都喝過,還寫了詩(“獨有普洱號剛堅,清標未足夸雀舌”),那能錯的了嗎?

要說乾隆就是吃了活得太長、寫詩太多的虧,一生寫了三四萬首詩,沒一首能傳世的,但一不留神就被別人給用來打廣告了,而且連廣告費都沒有,從京城虧到爪洼國去了!

那個時候的國人,也是純真可愛,哪見過此種手段,本來以為在路旁看熱鬧,當吃瓜群眾呢,沒想到自己早就被算計進去了。一幫媒體也跟著瞎起哄,本來以為能蹭人家點流量,結果卻給人家抬了轎子,捧了臭腳。

這不就是現(xiàn)在的路演嗎,想想也是可笑,就搞這么個前后矛盾的宣傳手段,也能成為一個重大社會新聞。

要是放在現(xiàn)在的輿論環(huán)境,我估計很多媒體人和圍觀群眾就要開始噴了:你們馬幫是不是走錯路了,貢茶是你們能送的嗎?茶馬古道是往京城走的嗎?趕緊掉頭,往西藏走,不務正業(yè),沒腦子也學人家炒作!

沒辦法,人嘛,都是從傻白甜過來的,被坑幾次,就都精了。

還沒完,除了送貢茶入宮,還有迎貢茶回家。

2007年,“在故宮中珍藏了百余年,被專家譽為普洱茶中的珍品的“萬壽龍團貢茶”,3月19日離開北京故宮,途經(jīng)天津、山東、上海、浙江、廣東等地,返回云南省普洱市?!?/p>

當年為了這個真·寶貝疙瘩,相關部門還購買了保額1999萬元的保險

這是真名:普洱金瓜貢茶

據(jù)說當時場面非?;鸨?,大人物都站臺了,市民為了一睹普洱茶老祖宗的風采,把現(xiàn)場擠得是水泄不通。

打文化牌這招也被咱們大陸這邊學會了,以至于幾年后宣傳安化黑茶的時候,就借鑒了普洱茶的路數(shù)。

普洱不是有茶馬古道嗎?我們安化黑茶有萬里茶路啊,清朝時候,晉商就是從我們安化出發(fā),北上5千公里,將茶葉送到俄中邊疆的蒙古恰克圖,所以萬里茶路是“縱貫中國、連接歐亞的國際商貿(mào)大道,是推動世界貿(mào)易發(fā)展的大動脈,其歷史意義完全可與“絲綢之路”媲美”。

08年的時候,相關人士拍攝了《萬里茶路》的紀錄片,另外還請了當時名氣極大的張紀中拍了一部以安化黑茶為線索的《菊花醉》,講的是清朝咸豐年間的事,結果沒上映,不知道什么原因。

大紅袍當年炒作的時候就更方便了,連紀錄片也不用拍,先把名字來源,“狀元給茶樹披紅袍報恩”的故事炒一炒,然后直接亮明自己頂級國茶的身份:咱們是歷代皇家貢茶,6棵樹一年就產(chǎn)八兩茶,也就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來能給他四兩,其他人玩蛋去吧,如今種植技術先進了,大家也能跟尼克松一個待遇啦。

母樹茶到底啥味?

打文化牌,除了策劃活動、拍攝電視節(jié)目,很關鍵的一招,就是寫書。

咱們國人認一個理:一種說法如果要可信,必須成書,也就是“著書立說”,書上寫了,那就可以用來辨別真?zhèn)危駝t即使名聲再大,也沒有可信度,因為書上沒說啊~

普洱茶就是吃了這個虧,古往今來的歷史書籍中,對普洱茶的記載是鳳毛麟角,臺灣人甚至需要從朝鮮國的一些罕見的史料中,去尋找普洱茶在清代士大夫階層中交往中的運用,以彌補普洱茶在漢語記錄文字史料中的空白(2006年,韓國學者姜育發(fā)在臺灣刊發(fā)了一篇論文《清代北京上流社會普洱茶海外史稿》,還是要走高大上的路數(shù))。

這怎么能行?于是臺灣人專門寫了第一部介紹普洱茶的書《普洱茶》,客觀地說,此書對推廣普洱茶起到了積極作用,因為之前沒人寫,所以被很多人譽為普洱茶的“圣經(jīng)”,但里面的內(nèi)容很多與事實有出入,甚至直接作假,把云南很多做普洱茶的老前輩們給氣不輕,有的內(nèi)行更是直接拆臺,而更重要的是,此書的創(chuàng)作目的不純粹,夾雜著賣茶的私貨,重點描述了一些普洱老茶的流通過程,為炒作臺灣茶商手里的老茶鋪了路。

這招咱們的人也很快學了起來,就比如為了普及安化黑茶,也有很多書出版了,比如08年出版了第一部介紹黑茶的書——《安化黑茶》,以后還出了不少,現(xiàn)在很多的茶書,也有這個目的。

其實上文介紹的第一招文化牌,嚴格意義上還不能算炒作,只能說是營銷,都是常規(guī)手段,沒什么可指責的。炒作和營銷的概念不一樣,營銷是指”企業(yè)發(fā)現(xiàn)或發(fā)掘準消費者需求,讓消費者了解該產(chǎn)品進而購買該產(chǎn)品的過程?!保簿褪钦f讓別人知道我,了解我,然后購買我的產(chǎn)品,央視上天天打廣告的,你不能說人家是炒作吧?

而炒作,是通過各種虛假的宣傳和經(jīng)濟手段,不僅讓別人知道了我,而且要花遠高于產(chǎn)品實際價格的錢來購買我的產(chǎn)品,從而謀取暴利。但是炒作的前期鋪墊工作,就是要靠營銷的手段來完成的,鋪墊完了,那就該動真格的了。

炒作第二招:拍賣

就算不喝茶的人,一般也聽說過一些天價茶,網(wǎng)上一查比比皆是,什么2007年170萬元/公斤的黃山毛峰,2009年200萬元/公斤的太平猴魁,2012年1公斤67萬的鐵觀音,現(xiàn)在大家都習以為常而了,但要說最早開始搞拍賣的,那還得說是普洱茶,人家2002年就搞拍賣了,搞這一手,當時很多人都懵了,咋的?茶葉也能拍賣了?

早在2002年11月廣州春秋季優(yōu)質茶評比會上,魯迅先生收藏的20克普洱茶拍賣出16萬人民幣。后來更多了,2019年甚至在香港拍出了2311萬元的天價。

拍賣茶葉這招,其實早就有了,1837年英國就成立了倫敦茶葉拍賣中心,當時拍賣的是阿薩姆、錫蘭和中國產(chǎn)的當季紅茶,是大宗交易,不是古董茶,后來被港臺茶商學走了,放在大陸拿來用,沒想到一發(fā)不可收拾。

這就是2000多萬的百年號級茶:1920年紫票福元昌號 

為什么搞拍賣?因為人對錢其實是非常敏感的,天價茶的出現(xiàn),一方面賺足了人們的眼球,另一方面可以拉高茶葉整體的價格水平,不管是新茶還是老茶,一般人看了會說:你看這50年的茶都拍出100萬了,咱們這2年的不也得值個好幾千,就算是新茶,放它5年不也值錢了?

這不跟理財似的,這買的人不就多了?

于是這招咱們也學會了,到了現(xiàn)在依然樂此不疲,你說這普洱、黑茶還有點儲藏價值,沾了點古董的邊,人家大紅袍母樹那幾年就那幾兩茶,幾個買家也是為了宣傳自己,你綠茶頂破天了也就能放18個月,量還不少,拍這么高的價格,一泡下去,一條十幾克的金項鏈沒有了,給誰喝?到底誰買的?很多拍賣會其實有貓膩,左手倒右手,就是賺個眼球罷了,偏偏有人到現(xiàn)在還信,別妄想把他們往回拽,只能用血淋淋的現(xiàn)實來教育。

所以很多拍賣,就是以不正常的經(jīng)濟手段,來達到拉高價格進行炒作的目的。

不知道大家拍沒拍過東西,我就拍過,那是真刺激,當然是小打小鬧,就是購物中心里當年那些拍賣油畫的小把戲,不過一旦參與進去,那種患得患失、不肯跌份,與人爭勝的情緒,很容易就讓人喪失了理智:我看上一幅畫,跟人家較上了勁,一個勁地舉牌,心臟怦怦直跳,血壓也上去了,手心都出了汗,一副普通的半人工油畫,從50元拍到1000元,我差點著了道,還好因為自己窮,最后頂住了,到了600就放棄了,就這樣被別人拍了,我還直后悔。直到完全冷靜下來,才感覺幸虧沒買,本來就是湊個熱鬧,怎么就跟著了魔似的?

也不知有多少人當時也是著了拍賣的道,花了大把冤枉錢,其實你不買,大概率是有內(nèi)部人接盤的。

炒作第三招:保健

很多人喝茶,是為了養(yǎng)生,茶葉也確實有一些保健功能,比如提神解酒什么的,就比如普洱和安化黑茶,過去銷往牧區(qū),主要就是由降低血脂血糖,解油去膩的作用,有一少部分幸運兒還能減幾斤肉(降低血脂血糖并不等于減肥)。

但要炒作嘛,光刮油哪能行,還得能美容養(yǎng)顏抗衰老,明目健齒防中風,護肝養(yǎng)腎抗癌癥,最不濟,也得養(yǎng)個胃吧。

這茶到了他們手里,簡直成了包治百病的萬能良藥,什么“神農(nóng)嘗百草,得荼而解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搬出來了,再宣傳些現(xiàn)實生活中的案例,這養(yǎng)生保健茶就出來了。

不良商家炒作普洱茶和黑茶,當年都走了這個路數(shù),現(xiàn)在有些茶依然拿來用,只不過換成一些不知名植物做成的代用茶,花茶,把一些老頭老太太忽悠的一愣一愣的,把養(yǎng)老的錢都拿來買茶了。

保健功能是炒作一種茶必須的一個招數(shù),只有有了這個功效,才會讓一些人動了嘗試的念頭,心甘情愿地掏錢,所以以后一旦有一種茶又再大張旗鼓宣傳自己的保健功效,大家就要小心了。

炒作第四招:囤貨

囤貨其實是前期工作,在上面幾個招數(shù)之前就要完成。一般炒茶,都炒大茶廠的茶葉,因為有品牌,可信度高。大茶廠是跟代理商合作的,代理還分割1、2、3級,大代理商給茶廠交保證金,從而壟斷了茶葉的銷售渠道,也就是說,這種茶只有我手里有貨,什么時候發(fā),發(fā)多少,全我說了算。

還有的臺灣茶商直接收購茶場和茶園,直到現(xiàn)在,云南的很多茶園還是在臺灣人手里。

不過有一說一,有些臺灣茶商確實最早認識到了老茶樹的價值,給保護起來了,也讓當?shù)厝酥懒瞬铇涞膬r值,要不然由著茶農(nóng)們這么砍,到現(xiàn)在還剩多少,那可真不好說了,并且也有臺灣人是真喜歡普洱,也想一門心思做好普洱茶。

當然這是新茶,普洱這種越老越貴的茶,臺灣茶商們早就提前派人到處去收茶,規(guī)模很大,加上過去在港臺地區(qū)炒剩下的存貨,然后在自己的書里宣傳一下,這盤沒多長時間就做好了。

炒作第五招:抬價

貨也囤完了,營銷也做了,那市場就該啟動了。

怎么啟動?首先大代理商先往市場放一小部分的貨,這貨還不是隨便放的,一般都是比較熟的人,然后看看形勢,如果價格漲得不厲害,那自己再高價收回去,給市場造成漲價的假象,來回幾次,圍觀群眾一看,這價格上來了呀,這么暴利的嗎?前天一件(84餅為一件)普洱才4800,今天就漲到6800了,不靠譜,我觀望觀望,看看價格能不能下來?睡一覺起來,一看又漲了,一件已經(jīng)到了12000了,再觀望,這錢就賺不著了,那我趕緊進場吧,就這樣,稀里糊涂當了韭菜。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都是逐利的,巨大的利益面前,人性的弱點暴露無遺,于是之前做房產(chǎn)的、賣水果的、開出租的、做家電的人都進來了,一點茶都不懂,也敢進上百萬的貨,每天盯著價格噌噌地往上竄,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前期出貨掙了錢了,以為他們會罷手嗎?不會的,掙了錢,接著進貨吧,還想再撈一筆,這就是人性。

到最瘋狂的時候,普洱茶已經(jīng)金融化、期貨化了,不見實物也敢買賣。

普洱茶之后的大紅袍也是這樣,但是大紅袍沒有像普洱茶那么瘋狂,最關鍵的就是幾個大茶廠比較理性,開始平價出貨,拉低了市場的價格,最終保持了終端市場的穩(wěn)定。

炒作第六招:放貨

大莊家們左倒右手,這價格終于上去了,就比如普洱,2007年已經(jīng)到了每件20000以上的高位,就要出貨了。

當然這是個技術活,偷偷地出貨,打槍的不要,幾個大莊家約定好了出貨順序,今天你出點,明天我出點,就是不能讓市場上大部分散客們發(fā)現(xiàn),但出貨往往伴隨著價格的飆升,也就是說,莊家出貨的時候,也就是茶葉漲得最猛的時候,但是他們不回購,不抬價了,價上不去了,但貨在增加,買漲不買跌,這盤就崩了。

人家正出貨大把撈銀子呢,散戶們還在花大價錢去進貨,但像普洱,安化黑茶這種茶,每年的出貨量巨大,都在幾萬、十幾萬噸,市場上根本就消化不了,供大于求,那崩盤就是遲早的事。

大紅袍也是如此,真茶確實少,但假貨橫行,一旦市場到了飽和點,一樣也要崩盤,那600萬一公斤的普洱,據(jù)說跌成10萬也沒人要了。

崩盤之后的血與淚

其實大家發(fā)沒發(fā)現(xiàn),那幾年炒作的手法,和炒股基本差不多:炒作一個概念,建倉,唱多,然后出逃。

最苦的是茶農(nóng),原本好不容易能看見錢了,這一棒子打下去,鮮葉無人問津,又爛在自己手里。

不過炒作普洱的人比炒股還是要強一些的,因為臺灣莊家雖然走了,可咱們內(nèi)地自己的人把招都學會了,不斷積蓄能量,組織反撲,所以普洱的炒作是時斷時續(xù),這十年一直小炒不斷,只不過進化了,比如講山頭、炒樹王了,花樣也是層出不窮,比如搞個認領野生茶樹什么的。

如今臺灣茶商的套路咱們都會了,玩得比他們還溜,要論耍心眼,他們臺灣人還能玩過咱們嗎?爺爺那一輩的時候就不是對手,這才“轉進”,給圈在島子里去了,所以這幾年他們也基本都歇菜。

其實普洱這種茶,就算臺灣人不炒作,以其自身的儲藏屬性,保健功效,再加上醇厚的味道,老百姓生活條件好了,它注定還是要火遍全國的,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頻繁地炒作,是實打實地在砸普洱的招牌,同樣的還有安化黑茶,大紅袍,和普洱一樣,文化和味道上都是有料的,被不良商家這么一搞,吃虧的是消費者,損害的是茶葉的品牌形象,肥了炒家,但這炒作的標簽一貼上,十年二十年你是摘不下來的,讓很大一部分人敬而遠之。

我噴了普洱茶這么多,其實是對人不對茶,可不是對普洱有意見,相反,我非常喜歡喝普洱,除了綠茶紅茶,就屬普洱喝得多,但我喝普洱很簡單:你別跟我說哪個山頭什么年份,我覺得對我口味,我喜歡就行,其他的我一概不聽,也不敢研究,因為全國的茶葉,沒有哪一種跟普洱一樣,有這么多道道和概念可以講的,一旦鉆進去,就停不下來了,而那些山頭、年份、茶樹、歷史的概念會一股腦進了你的腦子里。

如果你不是一種茶的品茶行家和老茶客,對茶葉的概念認知會嚴重引導你對味覺的判斷,有時候一個暗示就行,就比如有人送了你一份茶,當著你的面指著這紅盒子說,"這茶是我送的啊,記住了,千萬別送人,這是好茶",有些人就跟著了魔似的,會傾向于認為這個茶喝起來就是好,就這么神奇,除非你是這個茶的絕對內(nèi)行。所以研究上之后,這買的茶越來越講究,價格也越來越高,“適口為珍”這句話,早就扔到姥姥家去了。

我說了這么多,就是為了給嶗山茶正個名:因為歷史短,文化上也沒什么料,沒啥概念可炒的;宣傳力度也不夠,否則也不會成現(xiàn)在這樣,出了山東沒幾個人知道嶗山茶是個什么東西;也沒啥收藏屬性,大莊家游資們也看不上,倒是搞過拍賣,但因為不會宣傳,知道的人也沒幾個,對整體的價格沒產(chǎn)生什么影響。

也就是說嶗山茶的品牌營銷都沒做好,更別談炒作了。

所以大家以后也別說什么炒作、炒作的,嶗山這邊哪有這些手段和資本?先學學營銷吧。

來源:嶗山咚咚,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