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上的那些茶、那些事
茶友網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一頭大象-普洱茶

茶馬古道上的那些茶、那些事

茶馬古道,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詞,一段久遠而永恒的印記。在黔西南,有屬于自己的茶馬古道——普安白沙古驛道,就是見證今天“茶馬古道的活化石”。

關于茶馬古道,你了解多少?

小編帶你一同走進“茶馬古道”,打開一段塵封已久的歷史記憶,品味霧氣氤氳中的那一抹醇厚茶香。

茶馬古道與“中國古茶樹之鄉(xiāng)”

茶馬古道是唐宋至民國時期存在于中國西南地區(qū)、以馬匹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商貿通道。因于秦漢時期形成的“南方絲綢之路”古道上以茶馬互市得名。

所謂茶馬古道貴州段由北線“貢茶古道”和東線“市馬古道”組成,茶馬分離,已是唐宋以后的故事,至民國時期,茶馬不再作為主要貿易商品,代之而起的是各種日常用品的流通,這時的茶馬古道,實際上已成為一般意義上的交通道路。


位于普安縣白沙鄉(xiāng)卡塘村境內的茶馬古道保護碑陶昌武攝

普安白沙古驛道自形成商周時期的民間國際商道、秦漢時期的南方絲綢之路以來,又形成唐宋以來茶馬互市的通道,“萬馬歸槽”,歷史內涵十分豐富。

普安北端老鷹崖,本無道路,因邊民流動,每每造成間隙之路,再加上四川商賈買賣逐利,就形成了一條東接北方“草原之路”直達歐洲,西連滇國入身毒(今印度)的民間國際商道。爾后,秦始皇開五尺道通夜郎、漢武帝辟南馳道達西南夷地區(qū),與北方絲綢之路相對應,在商周時期的民間國際商道基礎上,形成秦漢時期的南方絲綢之路。唐宋以來,茶葉、馬匹成為主要商品,白沙古驛道又成了茶馬古道典型路段。

藏匿于深山老林的白沙古驛道古色古香,成為今天“茶馬古道的活化石”。普安縣史志辦田有才先生拍攝的“白沙古驛道”被貴州省文物局、貴州省博物館、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遵義會議會址紀念館主辦的《貴州省文化遺產》(2013年五期)作為茶馬古道的地埋標識,昭告于世。

茶馬古道當然離不開茶,黔西南州的普安縣,就有著“中國古茶樹之鄉(xiāng)”的美譽。普安縣擁有全國最大的四球茶野生古茶樹群,這片生長著2萬多株四球古茶群落的神奇的土地,被考古實物證明是世界茶樹起源中心,使普安成為中國唯一一個“中國古茶樹之鄉(xiāng)”,號稱世界之茶的發(fā)源地。與同處唐宋茶馬古道上的云南普洱、四川雅安等商品茶產地,共同演繹著茶文化的精彩。

茶馬古道記載著歷史的印跡

普安縣“一品馬店”,成為古代茶馬古道上茶商歇腳的“酒店”?!耙黄否R店”位于普安縣興中鎮(zhèn)上街,建于咸豐年間,坐北向南,由正房、兩廂及后墻組成,占地25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正房面闊三間,通面闊11.6米,進深三間,通進深8.8米,穿斗式木結構硬山青瓦頂。門懸“西蜀一品馬店”匾。

普安松巋寺成為茶馬古道上商賈文士喝茶享受禪意清涼之地。松巋寺是金州十八景之一,沿山古樹遍布,高大參天,古寺掩映其間。崧巋寺占地面積24400平方米,建筑面積671.95平方米。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清、民國不斷增修,總平面呈長方形,依山就勢而建,錯落有致,現存建筑有正殿、東廂房、西廂房等?,F在的松巋寺,古木參天,寺廟掩映其中,觀之,甚有宏偉壯觀之氣魄,茶馬古道從寺廟腳下通過,而千百年來,茶馬古道上行走的商賈文士,路過崧巋寺這個地方,都要來喝一杯茶,以洗去匆匆一程的疲乏,享受裊裊禪意的清涼。松巋寺2006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代普安江西坡曾被崇禎皇帝賜名“有嘉城”?!恫杞洝氛f: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明朝時期,普安縣江西坡因盛產這種“嘉木”,被崇禎皇帝賜名“有嘉城”。為了保證進出云南戰(zhàn)略通道的安全,明朝采取移民就寬鄉(xiāng)的政策,在交通沿線進行軍屯、民屯和商屯。軍屯之地以衛(wèi)所所在地為核心,士兵三分守城,七分屯田,軍屯之地稱為屯,民屯和商屯之地成為堡,軍民混合開發(fā)之地成為屯堡或堡屯。軍屯開墾的田土稱為官田。1390年,明朝在江西坡設立安南衛(wèi),士兵在江西王官屯、孫官屯、小屯、窩沿官田等地進行屯田墾地,種糧、種茶。移民則在今細寨、魯溝、地瓜、罐子窯等地開荒種糧、種茶。今江西坡、青山鎮(zhèn)、地瓜坡等地600年左右樹齡的茶樹,即為當年屯軍、移民所種之茶。崇禎六年,監(jiān)軍副使朱家民在江西坡建成,因周圍盛產茶葉,崇禎皇帝賜名為:有嘉城。


普安茶場唐可攝

徐霞客過普安“有嘉城”并留下記載。徐霞客過保家樓一路下坡,過江西坡(有嘉城)河到普安界有嘉城一路,所見所聞他是這樣在游記中記載的:由鋪(納溪鋪)西望,則東西山又分兩界,有水經其中,第此兩界俱支盤隴錯,不若關嶺之截然屏夾也。復西南下一里半,有水從東崖墜坑而出,西懸細若馬尾。從其北,路亦墜崖而下。又二里余,抵塢中,巨橋三門,跨兩隴間,水從東一門涌而北出,其西二門,皆下平為田,豈水涸時耶?其水自西南諸峽中,各趨于橋之南,墜峽而下,經橋下,北注而出于盤江上流,其“納溪”之名以此耶?度橋,復西北上嶺,是為江西坡,以嶺在溪之西也。路從夾岡中透壁盤旋而上,一里,出夾,復拾級上。一里,得茅庵,在坡之半。又北上拾級,半里,抵嶺頭,其北有峰夾塢,尚高;東望納溪鋪之綴東崖者,高下正與此等。于是又西向平陟嶺間二里,挾南峰轉循其西,又西向行半里,則嶺上水多左石墜。又東北下轉,則一深塹甚逼,自西南墜東北,若劃山為二者。度小石梁而西,又西北逾嶺頭,共一里而入西坡城之東南門,是為有嘉城。

從茶馬古道走向廣闊世界

歷經滄桑,喧囂一時的茶馬互市早已趨于平靜,曾經的茶馬古道亦舊貌換新顏。如今的普安縣茶產業(yè)正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1995年,普安縣茶場制作的茶葉便獲得了第五屆中國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優(yōu)秀獎;2000年,普安茶又在吉隆坡舉行的“二十一世紀國際茶業(yè)保健飲品成果博覽暨產品推廣研討會”上榮獲優(yōu)秀成果金獎。這些榮譽的獲得見證著普安茶的高光時刻。

今年,普安縣電商直播基地建成投用。在政策和生態(tài)產業(yè)鏈的幫扶下,電商直播基地企業(yè)快速孵化,營造濃厚的電商直播氛圍,實現普安縣企業(yè)電商直播領域的彎道超車,截至今年9月,通過(直播)平臺,銷售的普安紅茶占比電商總公司銷售額的60%。茶產業(yè)鏈的不斷發(fā)展給老百姓帶來的便利和實惠。沿著茶馬古道一路走來,如今憑借電商借船出海,普安縣茶葉銷售打開大市場,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文/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文國坤 收集整理)

來源:中國黔西南,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