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無墨子
?
陶壺“賣點”年年有,今年特別多,你聽過哪些一起說說?朋友圈看到一句話,符合今天的主題“沒有認知比忽悠更可怕”
最近常遇到一些客戶說從別人那里了解到的建水紫陶,聽多了這些千奇百怪的“賣點”,我都懷疑自己不是做紫陶的了。
一:紫陶泥巴可以做面膜美容?
今天一客人偶然路過,帶著欣喜且好奇的進店聊了起來,張口第一句就把我驚到了“我有一朋友,50幾歲,建水人,也做紫陶,說建水紫陶泥可以做面膜美容?是真的嗎?”“他自己也有廠,平時就喜歡研究這些?!?/span>
怎么說,真不真?沒試過,想起小時候聽大人講過,用田里最底下一層淤泥擦在身上搓,能變白(去角質),但是非常傷皮膚,如果你愿意相信這些,那可以當真,反正我不信。
二:用紫陶杯喝酒可以使酒更“純”“醇”?
“我聽賣紫陶的朋友說,用紫陶杯放酒,口感會更純|醇?”
我不知道朋友們喝酒是喝味道淡的“純”還是味道厚重的“香醇”,我是屬于后者,如果說紫陶杯放酒會讓酒更“醇”那是不可能的;如果說紫陶杯放酒可以更“純”,味道淡,那是會的,原理是陶土的氣孔是張揚的,放酒,酒性揮發(fā),陶孔吸附酒味,讓酒味變淡,就達到的“純”,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字游戲也十分有趣。
三:柴燒一定要用果木、松木燒?
某名家說了“柴燒一定要用松木(或者果木)燒?”理由呢?不知道,反正就是讓你聽不懂且覺得神圣。
某名家說了“柴燒一定要用松木(或者果木)燒?”理由呢?不知道,反正就是讓你聽不懂且覺得神圣。
先說燒窯時從古至今為什么有燒窯人喜愛松木,松木燃燒火焰長、熱量高、灰粉輕、油脂豐富,松木之所以可以生火,是因為它富含松脂,這是一種可燃性很強的油脂,有利于窯內溫度、氣氛更均勻地分布,從而保證窯內的器皿燒得多、快、透,而且更省柴,更加滋潤陶器釉面,泥料中富含的鐵元素等與液態(tài)化的熔融木灰結合形成“自然落灰釉”。
松木雖好,但對燒窯來說不是絕對的,也不是所有柴燒追求的都是一樣的效果,和同一種灰釉。影響柴燒最終效果的因素很多,泥性、窯的設計、燒窯人的技術、排窯、位置等等,不是單一的某一方面的,也沒用那么絕對。
四:柴燒要經(jīng)過七七四十九天的燒制才能出現(xiàn)金屬感?
“我在網(wǎng)上看到xxx名家的柴燒,他說柴燒需要燒制七七四十九天,才能燒透并且燒出金屬感?”
首先,每個燒窯人都會有自己燒這一窯的目的和預期的效果,才會開始準備和燒制,有的燒窯是為了傳承某種技法,有的燒窯是為了工藝突破,有的燒窯是為了燒的好看,有的燒窯是為了把泥土的泥性發(fā)揮到極致達到實用與美觀。
不同泥料所含物質不同,所產(chǎn)生的陶坯面色澤也會不同,只有清楚的了解泥性加上窯性與燒窯技巧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柴燒怎么燒出金屬感?一是泥內本身所含微量元素(砂性土、含鐵量),比如臺灣柴燒一些地方泥土含海巖石等成分,容易燒出金屬感;二是添加其他成份,之前到大理市祥云參觀了傳統(tǒng)土鍋的制作技藝,看到祥云傳統(tǒng)的土鍋就非常有金屬感,傳承人介紹是加了白煤炭的原因,還有其他可添加的不一一說明;三是位置與燒制技術,放的位置離火口近,迎火面容易接觸到明火在高溫下從而形成金屬質感。時間會影響金屬感的形成,但那只占有非常非常小的比例,并且不是必然的。
“燒制七七四十九天”我們算一算所費的人力物力等,就正常來算8小時一個人輪流投柴,一天24小時x49天=1176小時÷8小時每人=147人,就算每天3人輪換一次,每人也得燒49次,49天的人工費,每天3個人,那人工費得是多少?還是這就是賣得貴的理由?
我們再算一下所需的柴,我所建2.5立方的柴窯,燒4-5天所需6-7噸柴,平均每天1.5噸,就算是個小窯折中每天0.7噸,49天x0.7噸=34.3噸柴。我想這也是,賣的貴的理由吧?。總€人的窯口不一樣,計算會稍有些偏差)
希望所有壺友可以感性欣賞,理性消費。聽“故事”的同時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有自己的認知和邏輯。
孫瀛洲先生曾說:
“淘寶鑒定要‘三多’——
多看、多問、多比較;
要‘三勤’——
勤學、勤問、勤記?!?/span>
?
也就是說,
要多實踐,多交流,多比較。
凡事:眼明,氣和,心靈,腦清,不爭。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少鬧很多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