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喝得多了,杯子就喜歡經(jīng)常換,我們用不同質(zhì)地、顏色、形狀、大小、高低、厚薄的杯子來品茶,茶湯就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氣質(zhì),有時差距大的令人驚訝。
茶杯的力量,足以改變茶湯的風(fēng)味。
話說,茶杯的名字通常都跟它們的形有關(guān),而釉、紋飾、工藝也決定一部分,今天我們來領(lǐng)略下茶器之美,了解一些見過卻不知道的茶杯名稱。
1.盞
器皿,盛裝液體的日常器具,材質(zhì)通常為陶瓷,木,竹,金屬等。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
建盞是漢族傳統(tǒng)名瓷,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谘赜詫虞^薄,而器內(nèi)底聚釉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燒窯中底部產(chǎn)生粘窯。由于釉在高溫中易流動,故有掛釉現(xiàn)象,俗稱“釉淚”、“釉滴珠”,這是建盞的特點之一。
2.鐘式杯
倒扣似鐘形,杯身高挑,器型俊逸,便于拿捏、聞香。集鎖香、聞香、品飲多功能為一體,是這幾年來比較流行的一種款式。
3.壓手杯
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豎直,自下腹壁內(nèi)收,圈足。握于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于手緣,體積大小適中,分量輕重適度,穩(wěn)貼合手,故稱“壓手杯”。以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最為著名。
4.八棱杯
“八方聚首,聚氣納福”,任何一個喜歡收藏茶杯之人,都會有一只八方杯。形狀大小適中,杯型耐看,八方形,造型挺拔,線面清爽,棱角分明。八棱流直而上翹,方中帶曲。更喜內(nèi)有曲面的八方杯,有方有圓。敞口收底,茶湯入杯即溫,便于品飲和觀湯色。
5.斗笠杯
斗笠,一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鄉(xiāng)仍隨處可見。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線條簡潔優(yōu)雅,燒成難度高,于簡潔中見大智,尤顯珍貴。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間心懷天下,于平凡中窺大智之道。
6.花神杯
源自康熙時期的“十二花神杯”型,原是畫花卉,后根據(jù)這種杯型,陶瓷工藝師傅用各種釉水制瓷,并畫出各式的紋路。杯壁上的花紋皆是手繪師一筆一劃在素胚上畫出來,屬于釉下彩?;y清晰,簡約大氣。
7.圓融杯
肚子略外鼓,口徑略內(nèi)收,但也比較真實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顯更好一些,綜合口感是最好的。這個杯子好,大肚能容。
8.雞缸杯
敞口,淺腹,臥足。杯上以斗彩繪畫雌、雄雞及雛雞,間以山石、蘭草、牡丹,故名雞缸杯。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曾名噪一時,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時所仿最佳,幾可亂真。
9.臥足杯
臥足杯是明、清時期流行的一種杯式,因杯底無圈足,呈內(nèi)凹的臥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種類。
10.羅漢杯
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傳統(tǒng)羅漢缸,以佛教十八羅漢為靈感,通常白瓷質(zhì)地的羅漢杯晶瑩光亮、潤澤飽滿。亦有汝窯白釉、天青釉羅漢杯,溫潤如玉,顯出質(zhì)樸而含蓄的光澤。因而是集觀賞、收藏與實用為一體的藝術(shù)珍品。
11.鈴鐺杯
也稱仰鐘杯、金鐘杯、磐式杯,流行于明清時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鈴鐺,由此而得名。明成化、嘉靖、萬歷時期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種,發(fā)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時則有青花、五彩等。這種杯子目前在市場上也是最多見的了。
12.馬蹄杯
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內(nèi)凹底小平底,官窯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狀倒置似馬蹄。明代以回青、灑藍、孔雀藍、白釉等品種為常見。清代雍正年間較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飾四團花者為常見。
13.蓮瓣杯
區(qū)別于撇口杯杯型是杯口點綴的小小蓮瓣,宛如新生。古樸典雅、光潤有度、實用大方。杯體開片如魚鱗、蟬翼狀,久用之后,茶色會上著于裂紋處,形成變幻莫測、美麗絕倫的花紋。
14.高足杯
高足杯,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谖⑵?,近底處豐滿,下承高足,高足有竹節(jié)形,圓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兩代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斗彩等。
15.雞心杯
造型為敞口,口以下內(nèi)收,瘦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圓渦狀,底心凸起雞心形,故名雞心杯。是明代時期產(chǎn)品,永樂時景德鎮(zhèn)窯燒制有青花雞心杯和白釉雞心杯兩種,現(xiàn)均有傳世品。
茶杯,自品茗伊始,自甘成為配角,或形單影只,或成雙成對,環(huán)繞在壺與茶器周邊,或因如是“不起眼”而身處于茶器中的細微末節(jié)。然而,杯小卻藏?zé)o盡之美,是與我們生活最貼近的用器!
小小的茶杯,蘊含著無窮的奧秘。
它是不可或缺的茶器之一,賦予品茗之時的美感與趣味,是與我們生活最貼近之用器,茶杯與茶湯的交融,藏?zé)o盡之美,讓愛茶之人在把玩杯器之時,別有一番興味。
來源:茶道傳媒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