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普洱茶所采用的是云南大葉種茶,采下來的鮮葉在殺青之前需要進行適當的攤晾。攤晾過程中的水分散發(fā)是在有秩序且茶青帶有生機的情況下進行的。水分沿著葉脈擴散,經由葉緣的水孔與葉面的氣孔(大部分在葉底)蒸發(fā)。
這與直接曬干是不同的,鮮葉必須在這樣繼續(xù)保持生機的狀態(tài)之下,讓鮮葉內的酶帶動各種成分的氧化,如此茶葉的色、香、味才得以形成。
一般來說,剛采下的茶樹鮮葉含水量在73-78%之間,細胞組織呈緊張狀態(tài),葉質硬脆,在這種情況下不便進行揉捻,也不能塑造出良好的茶葉外形,茶汁在揉捻時極易流失,不利后續(xù)內含物質轉化的正常進行。
所以,鮮葉攤晾為普洱茶的制作和后期轉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攤晾主要起到的具體作用:
①鮮葉自然脫水
普洱茶的鮮葉細胞中所含有的水是以兩種形式同時存在的,即自由水與結合水。
自由水是指生物體細胞內可以自由流動的水,是一種良好的溶劑和運輸工具。自由水的數量制約著細胞的代謝強度,如呼吸速度、光合速度、生長速度等。自由水所占的比例越大,則細胞代謝越旺盛。
結合水是水和生物體重的其他物質(如蛋白質、多糖等)螯合或絡合成的形狀,其狀態(tài)有多種,最常見的為凝膠狀。
普洱茶鮮葉在攤晾過程中出現收縮、變軟狀態(tài),其實是脫水所致,脫去的那個“水”主要就是自然水,而結合水還保留在茶葉的細胞組織之間。
②脫“綠”
這里的“綠”就是“葉綠素”,更準確的講是“葉綠素a”(茶葉葉綠素有a、b兩種,葉綠素a偏綠,葉綠素b偏黃)。
葉綠素是普洱茶后期發(fā)酵轉“紅”過程中的障礙,因此,通過攤晾的方法,將茶鮮葉內含的葉綠素天敵“脫鎂葉綠酸a單加氧酶”(pheophorbideaoxygenase,PaO)激活,用它將葉綠素降解,達到脫“綠”之目的。理想的脫綠要求鮮葉攤晾要有一定的厚度,一般為10公分左右,環(huán)境溫度在22攝氏度-28攝氏度之間效果最佳。
攤晾的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大多數情況下攤晾時間較短。
有效的攤晾可使茶葉的青草氣消失而產生清香或花果香,滋味上變醇而不苦澀,因為茶多酚氧化一部分,氨基酸增多,酚氨比降低,所以茶葉滋味就比較鮮爽醇和,外形上葉子變得柔軟,由鮮綠變成暗綠。
同樣,攤晾程度的不同,對后續(xù)工序和制茶品質關系較大。
攤晾程度的影響
攤晾不足時:攤晾葉含水量高,可塑性差,揉捻時容易斷碎,甚至茶汁流失。制成干茶條索短碎,片末多,香低味淡,且?guī)в星酀?,湯色渾濁,葉底花青。
攤晾過度時:攤晾葉含水量少,葉子干硬,粘性小,揉捻時難以成條,且碎末茶增多。這樣制成的干茶條索松拋,片末多,香低味淡。色澤灰枯不顯毫,湯色葉底偏暗。
萎凋和攤晾的區(qū)別
在普洱茶制作工藝中“攤晾”是一貫被當做普洱茶的初制工藝來宣揚的。但其實“攤晾”和“萎凋”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工藝?;煜@兩者,對普洱茶的后續(xù)制作有質的影響,特別是對需要長期儲存的普洱茶影響更為突出。
我們來看看國標中是如何定義普洱茶毛茶加工工藝流程的。
曬青茶:
鮮葉攤晾→殺青→揉捻→解塊→日光干燥→包裝。
其中沒有“萎凋”工藝在內。
那么,兩者的區(qū)別是什么呢?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普洱茶制茶過程中的鮮葉處理。
鮮葉采摘下來后并沒有馬上“死”,在一定時間內生命還在繼續(xù)。光合作用因為水分、養(yǎng)分的減少逐步減弱。但呼吸作用繼續(xù)進行,水分開始均勻地分散到葉片和葉梗的各個部分。
這個階段,時間不長(地域和品種等不同條件使這個時間有很大差異),經常會被忽視的就是這里產生了一個“點”--攤青和萎凋的界限。區(qū)分“點”的前和后,也就是區(qū)分是“攤放”還是“萎凋”了。
這決定了我們所制茶葉走向何方。
到“點”直接殺青——走向綠茶、黃茶、黑茶;
到“點”繼續(xù)萎凋——走向烏龍、白茶、紅茶。
判斷這個“點”的條件是——鮮葉是否僅只是單一的物理方面失水,而化學變化并未開始。相比起攤放,萎凋有著非單一的物理變化,鮮葉內含物質開始有了化學反應。
有經驗的制茶者能夠簡單的從外觀方面看出端倪,攤晾到點的鮮葉舒展有活力,有光澤,軟硬適中。而萎凋葉面相互摩擦沒有響聲、光澤喪失、暗綠、捏一把不會快速彈開。
來源:易武同慶號,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