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陶的裝飾手法
茶友網(wǎng)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一頭大象-普洱茶

宜興紫砂陶的裝飾手法

  宜興紫砂陶藝造型變化豐富,“方非一式,圓不相同”,可以說是集器皿造型之大成。今天我們就專門從紫砂陶藝裝飾手法的角度來做一番探討。自明朝中葉紫砂陶藝進入成熟期以來,裝飾手法便逐漸增多,到了清代乾隆年間,紫砂陶藝的裝飾手法更是豐富多彩,形成了獨特的裝飾風格。之后,隨著歷史的變遷,紫砂陶藝的裝飾手法有的得到繼承,有的卻湮沒了。當代由于茶文化的勃興,社會經(jīng)濟的繁榮,使紫砂工藝走上了前所未有的興旺發(fā)達的道路,傳統(tǒng)的紫砂裝飾手法也得以繼承和發(fā)展。歸納起來,紫砂陶藝的裝飾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肌理變化(調(diào)砂、鋪砂、絞泥、拋光)、型線裝飾、刻畫裝飾、雕塑裝飾、印貼裝飾(印紋、印貼、簇花、鏤空)、泥繪裝飾、彩釉裝飾、鑲嵌裝飾。

  一、肌理變化

  利用紫砂陶胎的肌理變化來增強造型的裝飾效果,是紫砂藝人早就掌握的一種方法。一般有調(diào)砂、鋪砂、絞泥三種方法。

  調(diào)砂

  《陽羨茗壺系》稱:“壺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時大(彬)初年皆細土淡墨色,上有銀沙閃點,迨碙砂和制,谷縐周身,珠粒隱隱,更自奪目”指的就是調(diào)砂手法。在紫砂泥里沉入適量顆粒狀的細小碙砂,此碙砂既可以用燒發(fā)的紫砂器敲碎加工,也可以用未經(jīng)粉碎的礦泥加工,從而變化出梨皮、鯊魚皮、滿天星等各種肌理效果。由于是摻入泥中,因此制品表里均有,是調(diào)砂手法的特點。

  鋪砂

  鋪砂手法是將準備好的碙砂或紫砂泥礦砂顆粒撒置于泥片表面,再敲打平整,使砂粒大部嵌入泥片之中,與調(diào)砂不同的是只限于制品表面。

  絞泥是我國陶瓷裝飾的一種傳統(tǒng)手法,早在唐宋時就在長沙窯、磁州窯等制品中出現(xiàn)。紫砂絞泥是利用不同呈色的泥料絞結(jié)起來,形成木紋、石紋等自然紋理,或者是布滿作品周身,或是作為局部的裝飾。

  絞泥

  拋光是對制成品表面加工的一種方法,清末民初出口到泰國的紫砂壺,進入泰國后均被拋光再包鑲金屬邊口。由于拋光的紫砂器失去了溫潤質(zhì)樸的表皮肌理,且不利養(yǎng)壺,因此拋光制品在真正的茶人面前是不受歡迎。

  二、型線裝飾

  紫砂陶藝有很多型制是紫砂藝人吸取了我國銅器、玉器及日常生活中用竹、木、石等材料制成的器具的特點而成,因此利用各種型線來加強造型的裝飾效果也成為紫砂陶藝的一個特色。紫砂陶造型上的型線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燈草線、子母線、云肩線、凹凸線、皮帶線、凹肩線、抽角線、折角線等。由于紫砂成型工藝的特殊方法,各種型線均由牛角或硬木等硬質(zhì)材料制成的專用線尺來規(guī)范,因而線條挺括清晰,使裝飾性的線條與造型渾然一體。

  燈草線:是一種狀為燈草的小圓線,一般用在器皿的口沿、底足部,也有單獨或成組的用在造型的肩腹部,是造型轉(zhuǎn)折的起止交代。除增強造型的裝飾效果外,也增加了器皿口沿部、底足部的應力,減少燒成時的變形。

  子母線:是用于器皿口沿或口蓋組合的雙線,一粗一細,又稱文武線。一般處理成上粗下細、上大下小,稱為天蓋地,可增加造型的安定厚重感。

  云肩線:是壺類頸部、盆類漂口下沿等造型轉(zhuǎn)折部分常用的線條,一般處理成薄如一片白云,增強造型的韻律和節(jié)奏。

  凹凸線、皮帶線:是用于器皿腹部的一種型線裝飾,分別以線條的粗細、厚薄、寬容取得不同的藝術(shù)效果。

  凹肩線:是器皿肩部的一種雙曲線,完全是為了增加造型的節(jié)奏變化。

  抽角線、折角線:主要用于方器的面與面的交接過度。用抽角線或折角線處理的方器,藏鋒隱角,使型制更渾厚,并產(chǎn)生多變的光影效果。

  三、刻畫裝飾

  刻畫裝飾是紫砂陶的主要裝飾手法。在已完工的半成品泥坯上,用薄型斜口刻刀刻畫裝飾紋樣,有的還需要在紋樣內(nèi)用五色陶土填染顏色,是匯集文學、書法、繪畫、篆刻諸藝術(shù)要素于一體的獨特裝飾形式。

  刻畫裝飾的操作程序是現(xiàn)在泥坯上用毛筆設(shè)計好墨稿,再用刻刀雕刻。也有不畫墨稿而直接以刀代筆刻出,依靠操作時運刀的快慢深淺,抑揚頓挫,顯示一種跡外傳神的美感。

  刻畫裝飾是大家接觸最多的裝飾手法,這里就不再贅述。

  四、雕塑裝飾

  這里談的雕塑裝飾,主要是指那些以幾何造型為主題的器皿上采用的雕塑裝飾手法。以肖形狀物設(shè)計的塑器造型則整體就是一件雕塑品了。紫砂陶藝上的雕塑裝飾手法最常見的是運用雕、露、捏、塑的手法將自然形態(tài)的花卉、蟲、魚、鳥、獸設(shè)計成造型部件,如壺的流、把、紐、足等,再在造型的顯見面上施以簡單的浮雕裝飾。紫砂雕塑裝飾功能合理,觸覺舒適,使用安全牢固,又要具有趣味性,使“理”與“趣”兼?zhèn)洳攀巧铣酥鳌?span id="5vlr9hd" class="bloc_gallery">

  五、印貼裝飾

  印貼裝飾包括印紋裝飾、印貼裝飾、簇花裝飾以及鏤空手法。

  印貼裝飾是將裝飾紋樣可在模板上(一般是堅硬細密的木材、紫砂、石膏等質(zhì)地),成型時首先將泥片覆蓋在模板上壓印,然后將帶有凸形紋樣的泥片鑲接成型。如曼生壺式中的瓦當壺,鮑仲梅祝福壺。

  印紋裝飾一般是器皿的局部裝飾,將預先設(shè)計好的裝飾紋樣一個單元先制成陶?;蛘吣灸?、石模,制作時壓印成若干單元再粘貼到已成型的坯體上,形成一種結(jié)構(gòu)嚴密,紋樣精細統(tǒng)一的裝飾效果,歷來主要用來表現(xiàn)仿青銅器風格,常見的紋樣有如意云紋、蕉葉紋、夔紋、龍鳳紋、水波紋等。

  在印紋裝飾及印貼裝飾的器皿上,常見用簇花和鏤空裝飾手法相配合,以求更完美的藝術(shù)效果。簇花裝飾是先刻制一個印簇,在簇印到器皿的相關(guān)部位,常見的圖案有回紋、卍字紋、圓珠紋、壽字紋等。鏤空裝飾常用于香爐上,也有用于雙層器皿的外層。

  六、泥繪裝飾

  泥繪裝飾盛行于清乾隆年間,以后也偶有作品問世。泥繪裝飾是用異色或本色陶土研磨成細泥漿在器皿表面繪制圖畫,較粗獷的已有一種平面效果,有些精致的泥繪作品具有一定的立體感,有著浮雕的效果,題材有花鳥、山水、詩文等。

  泥繪裝飾是在泥坯成型工序基本完成后進行的,因此除了必須具有相應的書畫功底外,對泥性要有基本的了解,把握好泥坯及繪料的干濕度及燒成收縮率是至關(guān)重要的。

  七、彩釉裝飾

  始于清乾隆年間,是在傳統(tǒng)的泥繪裝飾基礎(chǔ)上吸取景德鎮(zhèn)瓷器粉彩工藝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裝飾形式。紫砂彩釉裝飾采用低溫含鉛色料在紫砂成品上堆畫花卉、山水、戲劇人物,再經(jīng)攝氏750-800度第二次燒成。其風格有粗細兩種,一般商品上的彩釉裝飾手法粗獷,紋樣簡潔,作為貢奉朝廷或達官貴人享用的畫風驚喜,可與瓷器琺瑯彩、粉彩比美。

  與彩釉裝飾工藝屬于同一類型的有描金裝飾與爐鈞釉。在紫砂成品胎上描金,必須先在需描金的紋樣處涂上一層底釉,用攝氏750-800度第二次燒成,然后再將瓷用金水在釉紋樣上描畫,用略低于第二次燒成的溫度第三次燒成,由于工序復雜,成本很高,因此紫砂史上描金的作品很少。

  爐鈞釉是將紫砂成品周身施滿低溫鉛釉,燒成后光彩照人,且有均釉紋理。自乾隆年間直至清末民初均有生產(chǎn)。

  八、鑲嵌裝飾

  紫砂鑲嵌裝飾是吸收銅器上的金銀錯工藝及紅木、漆器上的螺鈿工藝形成的。最早將這種裝飾方法介紹到紫砂陶行業(yè)的是抗日戰(zhàn)爭時逃難到宜興的蘇州著名紅木藝人陸涵生先生。后來因為戰(zhàn)亂頻繁,紫砂生產(chǎn)一落千丈,這一獨到的工藝一直沒有得到發(fā)展。近幾十年紫砂工藝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鑲嵌工藝才得到深入發(fā)展,除了在紫砂器上鑲嵌金銀等貴金屬外,還鑲嵌玉石、珠寶、象牙等,顯示一種華貴堂皇的裝飾效果。

  有別于前述在紫砂燒成后再鑲嵌的是在成型制作過程中用色泥鑲嵌,著中手法是云南建水淘氣以及廣西欽州淘氣上的傳統(tǒng)裝飾手法,近年來也被移植到紫砂裝飾上。

  文/網(wǎng)絡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