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11 月初,應浙江遂昌縣茶葉站工作人員的邀請,筆者前往該縣一塊發(fā)病嚴重的茶園進行實地查看?,F場發(fā)現許多茶樹的嫩葉正面凹陷,背面凸起形成饅頭狀的皰斑,這就是本文要介紹的茶樹上的一種真菌病害——茶餅病。
一、分布與為害
茶餅病又名葉腫病、皰狀葉枯病,是重要的茶樹芽葉病害之一。以云南、貴州、四川3省的山區(qū)茶園發(fā)病較重,近年來在浙江、福建、湖北、海南、廣西和安徽等省亦有發(fā)現。發(fā)病初期,葉片正面出現淡黃或淡紅色半透明小斑點(圖1),隨后病斑逐漸擴大形成表面光滑并向下凹陷的具色澤圓斑,但背面凸起呈滿月狀,上著生白色粉末狀物(圖2),病斑處腫脹,常導致葉片卷曲畸形(圖3);嫩芽或嫩莖發(fā)病后,病斑表現出輕微腫脹且發(fā)病嫩莖常呈彎曲狀腫大(圖4)。發(fā)生嚴重時,整個茶園的幼嫩芽、葉和莖布滿白色皰狀病斑。發(fā)病后期病斑粉末狀物消失萎縮形成褐色枯斑,嚴重時整個茶蓬的發(fā)病嫩葉呈焦枯狀,并逐漸凋謝脫落(圖5)。茶餅病直接影響茶葉的產量和品質,病芽葉制成的干茶味苦易碎。
圖1 嫩葉染病初期圖2 病斑背面凸起呈饅頭狀
圖3 為害葉典型卷曲狀(正面和背面)
圖4 發(fā)病嫩莖呈彎曲狀
圖5 田間發(fā)病后期
二、病原菌生物學特征
茶餅病是真菌病害。病原真菌學名為Exobasidium vexansMassee,屬擔子菌亞門,外擔菌目,外擔菌屬。茶餅病的病原菌需要在活組織內生活,當病組織死亡后,潛伏在其中的菌絲體也隨之死亡。菌絲體無色,在病斑葉肉細胞間生長。圓月病斑上的白色粉末為子實層,由擔子和擔孢子組成。擔子圓筒形或棍棒形,頂端稍圓、無色,頂部具有擔孢子梗;擔孢子呈腎形、長橢圓形稍彎曲及紡錘形(圖6)。
圖6 茶餅病病菌的擔子和擔孢子
三、流行規(guī)律
茶餅病屬于低溫高濕型病害,菌絲體潛伏于病葉的活組織中越冬和越夏。翌春或秋季,當平均氣溫為15~20 ℃、相對濕度高于85%時,菌絲體開始生長發(fā)育,產生擔孢子。成熟的擔孢子釋放后經風雨傳播,在合適條件下萌發(fā)并形成芽管經葉片表皮侵入細胞組織進行初次侵染,3~18 d 后可產生新的病斑,然后在病斑表面形成子實層。該過程中形成的擔孢子成熟后再次傳播侵染,1年中發(fā)生10多次再侵染,導致病害的流行。
茶餅病一般在春茶期和秋茶期發(fā)病較嚴重,夏季發(fā)病較輕。在西南茶區(qū)一般每年的2—4月開始發(fā)病,7—11月進入發(fā)病盛期,11月以后逐漸停止。在華東和華南地區(qū),5—7月發(fā)病,9—11月進入發(fā)病盛期。海南一般11月至翌年2月進入發(fā)病盛期。
此外,茶樹品種對茶餅病抗性不同,一般小葉種抗性強于大葉種。疏于管理、施肥不科學,采摘修剪不合理的茶園,發(fā)病較嚴重。
四、防治方法
茶餅病的流行受氣候條件、地形環(huán)境、茶園管理和品種抗病性的影響。因此,在生產上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1. 農業(yè)防治
選種抗病茶樹品種;勤除雜草,保持茶園通風透光;分批采摘,盡量少留嫩葉在茶樹上,減少侵染機會;選擇合適的修剪時機,使新梢抽生時避開病害發(fā)生期;及時清除茶樹上的病葉;適當增施鉀肥,以增強樹勢,提高茶樹自身的抗性。
2. 藥劑防治
一般在病害發(fā)生初期視天氣情況及時噴藥。藥劑可選用250 g/L 吡唑醚菌酯乳油或懸浮劑1 000~1 500 倍液,或3%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300倍液等殺菌劑。非生產季節(jié),可噴施45%石硫合劑晶體150 倍液或0.6%~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進行預防。
具體內容詳見《中國茶葉》2021年第4期,P32-34,《茶樹嫩葉上的“白饅頭”——茶餅病》,作者:張瑾,孫曉玲,肖強。
作者簡介
張瑾
植物保護學博士,就職于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主要從事茶樹與病菌及害蟲互作機理研究,解析病蟲害誘導的植物防御反應的化學與分子機理。
來源: 中國茶葉
如有涉及侵權請聯系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