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說:有“茶則”靈
茶友網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一頭大象-普洱茶

白茶說:有“茶則”靈

茶則作為茶葉進入茶壺的中轉站,是茶席中常見的器物之一,你對它了解嗎?

則,在古文中是丈量的意思,茶則,顧名思義,便是度取茶量之物。也可用于日常泡茶時,茶葉未放入茶壺前,置于茶則之上觀賞聞香。

早在《茶經》中, 陸羽便精心設計了適于烹茶、品飲的二十四器。其中,“茶匙、茶針、茶漏、茶夾、茶則、茶筒”被封為茶道六君子。 在《茶經·四之器》中有寫到:“則,以海貝、蠣蛤之屬,或以銅、鐵、竹、匕、策之類。則者,量也,準也,度也?!?/p>

為了方便,在取茶的時候多數人會用手直接從包裝袋里抓茶出來,手上的汗會一定程度上弄到茶上,即便洗手了等到手干,還是會影響到茶,細微的差別很難察覺出來,所以這也是有茶則的必要性,為了避免手直接接觸到要喝的茶,用茶則會稍微避免異味感染到茶。當然這對茶則也有一定的要求,茶則要保持干燥干凈。

沒有茶則,泡茶中茶葉量的多少就無法恒量。藝術的介入,又讓它成為擺放在茶席上獨特藝術品,同時它也可以如紫砂壺那樣,將詩書畫印融入,成為一件綜合藝術品。

茶則,可以說是茶桌上的一個亮點。中國古代茶人并不太在意茶則的創(chuàng)作,但我們可以在文人的“臂擱”中尋找到非同尋常的藝術信息。

茶則的雛形,早在陸羽的茶經中就已經被提及,而在唐宋到明嘉靖以前,其煎、點茶的形態(tài)不是葉茶而是粉狀,所以則的型制多樣:可以是杓、對角折的紙,也可以是簡單一枚貝殼。

宋代更考究些,會用精美的金銀制品或銅制品。到明萬歷時興起沏茶法的葉茶年代,一樣有用茶則,時人稱之為茶箕,大部分長得像湯匙。

明清之后常用的茶則,多為臂擱式。將之改大為小、轉變制作工藝與審美標準,翻轉過來盛放茶葉。

茶則的材質豐富,海里的貝殼、牡蠣之類可以作為加工,也有銅、鐵、竹、陶瓷等等。可以根據自己喜好,而形狀樣式也不設限。

茶則與茶壺一樣,不同的樣式匹配的是不同的茶葉與主人不同的心境,今日的茶是無事輕松地喝,還是要伴著正經事來飲,盡皆一目了然。

飲茶是雅事,茶則之形要趨于雅。

中國人不沉迷于小情調小趣味,更注重小中見大,在一件長不到一尺的空間里通過詩文、書法、繪畫、雕塑等藝術手法,展現一個更廣大的世界乃致宇宙。

來源:翰云軒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