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買到好的茶葉
首先要知道“四忌”原則
1、忌買“茶名”
茶的名太過響亮,就會市場全是這種茶,非常低的價格。結果是悲劇?!拌F觀音.......”一點也不像、“龍井”居然條索肥碩、“大紅袍”全是炭火味,稱巖韻......
任何一款茶,都有優(yōu)劣品質之分,畢竟“茶名”只是代表一類品種、工藝或者單只某一地方的茶,切勿貪小便宜,不然浪費了錢還喝一堆次的茶。
2、忌買“包裝”
如今包裝比茶貴的現(xiàn)場很多,其實對于喝茶人來說,只要看到豪華包裝,就應該心里打個問號,很多“金碧燦爛”“古色古香”的大禮盒,里面的茶葉其實還不如外面的盒子值錢,只是滿足了人們送禮時“有面子”而已,可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3、忌買“地名”
旅游買些土特產,可是你知道,到龍井村買不到真龍井嗎?到黃山、廬山、武夷山也不一定能買到真的茶,這些茶有可能以次充好、價格不實或者衛(wèi)生情況擔憂。
如果當?shù)赜兄档眯刨嚨漠數(shù)厝恕爸嘎贰保彩怯锌赡芷肺兜皆鷳B(tài)好茶的。
4、忌買“等級”
等級是有一套嚴格的國家標準。不同的茶類標準不一、等級的高低也有不同的要求,購買前可以稍作了解。
但如今很多神茶,都是超國家標準的,比如極品、上品、頂級等。
如何用“望、聞、問、切”挑選好茶?
望識別干茶
茶荷中觀察,無茶荷可用白瓷盤子,觀察茶葉的色澤、外型、均整度等。干茶包含了茶的原始信息,茶葉的原料、茶葉的加工情況、茶葉的保存情況一覽無余。
外形均勻一致,色澤油潤,含碎茶和枝梗等雜質多少來評定其品質的優(yōu)次。也可以從不同茶獨特的外形去辨別它們的品質。
比如龍井是細嫩的芽葉制成的,如果出現(xiàn)了粗老的茶梗,就不太正常,暴露了原料的問題。
比如茶葉上有焦斑、爆點,或是茶葉已經偏離了原本正常的色澤,很有可能是加工有問題。
比如茶葉有明顯霉斑、干聞也有發(fā)霉的味道,肯定就是儲存的問題了,不能再喝。
聞干濕聞味
香氣可以分為干聞、濕聞兩種:干聞,優(yōu)質茶葉應無青草氣、異雜味;開泡后濕聞茶湯時,好茶香氣鮮靈、濃厚、無異味。
每一泡皆可聞蓋香、湯香,茶涼之后,可聞杯底香和葉底香。細細辨別香氣純度、香氣高低、香氣長短、香氣類型。
純度是指香氣是否純凈,有無異雜氣。異雜氣指茶香中不應有除了茶本身氣味的東西,既不是正常工藝的。比如煙氣、焦氣、悶氣、陳氣、霉氣味。
高低指茶香的高揚與低沉,高揚的香氣撲鼻而來,而低沉的香氣則偏淡,香氣不明顯【幽幽的蘭花香,凝聚的香氣,屬于高檔香,千萬別誤判】。
長短指香氣的持久度,通過悶泡多泡幾泡,如果香氣很快下降,說明持久度不夠,如果多泡后香氣還比較好,說明持久度好,耐泡。
類型是由于產地、茶樹原料、茶樹品種、制茶工藝和產地共同決定的,每種茶各有風味。
問了解信息
選購茶葉,還應看其正宗產地及對應品種。比如西湖區(qū)的“獅峰、龍井村、五云山、虎跑、梅家塢”產出的龍井茶,為傳統(tǒng)核心產區(qū)認,一些名茶的產地,也應該有所了解。
西湖龍井——浙江西湖區(qū);
碧螺春——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
信陽毛尖——河南信陽車云山;
君山銀針——湖南岳陽君山;
黃山毛峰——安徽黃山;
武夷巖茶——福建武夷山;
正山小種——福建武夷山桐木關
祁門紅茶——安徽祁門;
都勻毛尖——貴州都勻;
鐵觀音——福建安溪;
六安瓜片——安徽六安、金寨的齊云山。
切品滋味、看葉底
茶葉的口感要注意把握有無異雜味、鮮度、強度、粗細、厚度、層次、回甘,另需要對比幾泡茶的濃度、細嫩度、油質感、生津回甘,判斷是否耐泡。
異雜味主要指霉味、焦味和由于殺青或揉捻沒處理好形成的青味。
鮮度是茶的新鮮爽口感,與原料、存儲有關。
強度又叫刺激性,是茶湯內含物質濃度的表現(xiàn)。
粗細指茶湯的口感是粗糙還是細滑。
厚度指茶湯的稠厚感,沒厚度的茶喝起來寡薄,如水一般。
層次指品茶的時候滋味在口腔中呈現(xiàn)的變化。
回甘指茶的苦后回甘,苦澀化得快,苦后生津回甘快,也是好茶的特點。
在品滋味的同時還要觀察葉底,完整、柔軟、厚實、鮮嫩顯芽為好,葉底單薄、粗硬、色澤暗為差。
茶湯顏色
也是茶葉品質的重要因素
不管茶湯是紅、綠、黑、白、黃,關鍵要“透亮”,湯色透亮除了讓人賞心悅目外,還說明:
1.制茶工藝優(yōu)良,發(fā)酵控制合理、無炒焦等現(xiàn)象。
2.茶葉制作、儲運得當,茶葉斷碎少。
3.儲存條件良好,沒有灰塵,也沒霉變。
4.茶的內含物質豐富,并得到很好的釋放。
對于非專業(yè)人員來說,辨別茶葉的好壞不是件容易的情,所以一些茶友買茶葉,總擔心要掉進坑,也是人之常情。
學完此篇文章的知識,希望對你下次購買茶葉有一定的幫助。浪費了錢財都是小事,就怕喝到劣質的茶葉傷了健康。
其實很多茶友剛入門的時候,都交了不少“學費”,然后才逐漸了解到更多的茶葉知識,在最后選購茶葉時才有一套自己的好方法。(來源:微茶道,圖片來源:茶友網(wǎng)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