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茶,怎么學?(下)
茶友網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想學茶,怎么學?(下)

“我喜歡喝茶,就是不知道怎么泡好。”

“我喜歡喝茶,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品?!?/p>

這幾乎是每個愛茶人初學茶時都會遇到的困惑。

誠然,“怎樣泡”和“如何品”是愛茶人學茶路上繞不開的兩個問題。

對于泡與品的問題。

我應該怎么學?

我可以怎么學?

如果說“我應該怎么學”是被引導著學的話,那么“我可以怎么學”則是要自己思考如何引導自己去學。

這條路子需要有一定基礎再去走。

知行合 一

學茶,除了要學,要學懂,要學以致用,還要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見解,運用到實踐,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比方說,我選的茶,首先必須具備“愉悅自己的身體”這個先決條件。

只有在學茶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見解,帶著自己的觀點去泡品,去深入學,才可能學得更好,這叫學茶的知行合一。

如果一道茶擺在你眼前,在

開湯之前,你胸中已有茶,也即是說要泡出什么樣的茶湯來,該怎樣泡,都了然于心,那就說明你做到了知行合一。

如果一口茶入口,好不好喝,好喝在哪里,不好喝在哪里。

是茶的問題,還是泡的問題,具體是什么問題,你都一清二楚,那就是知行合一。

因需而泡

幾年前,在剛總結出泡茶四要素時,我很注重量化。

例如,泡生普計算投茶量時,容量和投茶量的比例大致按100cc:7g,熟普按100cc:6g。

這樣的好處是茶水比例這一因素相對穩(wěn)定,可以減少對茶湯表現的影響。

但是表現也往往單一,特別是經常喝一款茶時。

量化的好處有三個:

一是便于新手快速入門;

二是泡的效果相對穩(wěn)定;

三是減少變量,便于對比。

這也是我日常泡茶經常采用量化做法的原因。

但是,量化也過于刻板,難以全面了解一款茶的特點。

隨心而品

由于許多茶友詢問如何品這個問題,逸品茶友會對流行于潮汕地區(qū)最常用的民間品茶術語進行研究剖析。

從而總結了“五有無”(有無香氣、有無內質豐富感、有無喉韻、有無生津及有無愉悅感五方面)通用品鑒法,供入門茶友借鑒,也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有不少茶友在剛入門時毫無頭緒,碰到“五有無”,豁然開朗。

但是,品茶如果單單這樣,那就機械、乏味了。

對著指標來品茶適合初入門者,適合審評時。

在茶生活中,我們還是提倡隨心而品,寫品茶隨評可以想到什么就寫什么。

身心相通

泡與品,說到底,還是身、心之事。

我們喝茶,要時刻關注身體的反應。

不能只顧口腹之欲,不顧身體反應;

不能只愉悅舌尖,還要滋潤內心。

因此,我們提出了喝茶的“三適”(適體、適口、適心)。

茶是喝下肚子的,適體是前提;

茶是拿來喝的,要適口才愉悅;

茶是拿來悅心的,適心為妙。

學茶的過程,要身心相通,才能去更好地感受、感悟。

說了這么多,其實,談學茶,還是要回到學茶的初心。

最好的初心是愛,僅僅是愛,對茶純粹的愛。

只有你真正愛上茶,發(fā)自內心地愛上茶,你才會在泡品之間心系于茶,這樣才能學好。

仔細想來,回首自己一路走過來的學茶路,我發(fā)現自己之所以能夠弄懂一些問題,窺見些許門道。

最根本的原因:無他,因為愛。

原文節(jié)選自《普洱》雜志

2020年1月刊

《想學茶,怎么學?》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